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当前我国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持续增加,成年人群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较以往显著上升。近日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收入而上升,抑郁风险检出率低于2020年。
蓝皮书对2021至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超过19万份样本,核心样本覆盖全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傅小兰介绍,蓝皮书综合分析呈现了当前我国多个人群的心理健康基本特征,探讨了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并就进一步维护和改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了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收入而上升。其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这低于2020年调查的数据,而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工作时间的变化、工作倦怠、朋友支持、婚恋关系、运动与午睡等因素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
“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作业量减少、体育运动时间增多、发展兴趣爱好时间增多,这都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非毕业年级学生在作业负担方面显著减轻,有更多时间采取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需重视。在对全国3万余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青少年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女生相对于男生有更高的抑郁、孤独得分,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针对上述调查结论,蓝皮书建议我国应继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规范性,推动心理体检普遍开展,关注和支持低收入群体、失业无业群体、青年群体。同时,要关注工作倦怠,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心理服务,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