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除作战中的心理滞差
心理滞差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特定群体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迟滞与差距,以及因此造成的群体心理状态不够统一的现象。在心理滞差作用的影响下,处于同一个集体的不同个体,会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积极与消极、支持与抵触等多种不同的状态,从而对集体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
部队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其整体的精神状态是由个体的精神状态共同影响和决定的。如果不对心理滞差进行合理的干预调整,极有可能对部队战斗力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军事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在遭受美英联军大规模空袭后,多数部队仍然坚持战斗,战场一度陷入僵局。然而随着战事发展,网络上不断出现伊军大面积倒戈、伊总统遇袭身亡的消息。在此影响下,伊军部队的心理状态开始分化,主战、主降、主和者皆有之,部队的心理滞差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部队不战而降。最终,美英联军在未遇较强抵抗的情况下直取巴格达。这个典型战例,反映了心理滞差对作战部队造成的负面影响。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不管战争形态如何演进、武器装备如何发展,人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部队在战场上一旦出现严重的心理滞差,极有可能会对战场态势、作战目标等产生误判。尤其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斗进程进入“读秒”时代,由心理滞差造成的行动滞差,将可能经过逐级放大传导,涌现出严重影响战局的结果。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作战中心理滞差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官兵的成长经历、知识水平、战斗经验等。消除心理滞差,需要通过心理诱导、教育感化等方法,形成部队上下一致的心理状态。这一过程,既是对作战人员的自发反应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规范,也是对一定条件下的个体行动进行类比式的模块整肃,需要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发力。
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规范,关键在于教育引导广大官兵理解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将个体的战斗目标集中统一到整体的战争目的上。部队官兵往往来自五湖四海,不管个人成长经历、知识水平等有何不同,到了部队都要潜心笃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学习。各级指挥员要做好针对性的疏导解惑,对官兵的现实思想反应进行科学分析,查找出现心理状态失衡的症结所在,并以此为基础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方案,及时排解官兵心中之惑。此外,还要做好战斗技能训练。谁也不是天生会打仗,但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往往能够让官兵拥有饱满信心和良好心态,降低心理滞差失控扩大的风险。
牢固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是给下一步作战行动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并不代表可以自然产生高度一致的部队行动。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部队作为一种执行特殊、危险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通过标准的命令、指示、要求等统一作战行动和做好战斗协同,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心理滞差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行动本身也是一种非常管用的统一思想的方式。为此,在练兵备战中,领导干部应当带头攻坚克难,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干劲激情,带头树好作风形象,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用自身的模范行动感召部队、引领官兵。(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