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教委等十八部门印发《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2023—2025年)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坚持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方案》要求,2023年,学校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中心)全覆盖;到2024年,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率达100%;到2025年,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率达100%,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60%。
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问题的学生
从具体实施措施来看,《方案》提出要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中小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按规定开足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模块学时。高等职业学校按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或限定选修课。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不低于2个学分(32—36学时)。
《方案》提到,要结合大中小学生发展需要,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强化生命教育。
在规范心理健康管理方面,重庆将构建市、区县、学校三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各区县教育部门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每年至少组织1次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监测。
同时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各学校每学年需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1次心理健康测评。
各中小学要在区县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和教研机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等专业力量指导下,对于一般心理问题学生,需把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和学生家长通报, 加强学生跟踪辅导。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把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德育处、分管校长和学生家长通报,并上报区县教育部门。
各学校要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为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和有效干预。
对诊断患有焦虑抑郁、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孩子,引导家长、孩子克服“心理病耻感”,及时送医进行心理或药物治疗。
学校在编制总量内 统筹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方案》明确,到 2025 年底,全市所有三级精神卫生中心均开设儿童心理(科)门诊;所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均开设心理门诊;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精神(心理)门诊达到80%;公立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开设心理门诊达到 30%。
推动社区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探索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机制、志愿者帮扶计划,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即时通讯软件等方式,及时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在编制总量内,统筹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000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原则上按照师生比1∶1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000人以下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区(县)级教研机构,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所学校至少配备2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可纳入思政、辅导员、德育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审。
适当增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心理学相关专业名额。
健全高校心理健康师生团队与中小学结对帮扶机制,确保每一名心理健康教师都有定向教研团队和专家团队进行专业指导和支持。(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