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肖隆平)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正式开幕。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就“关于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大会提交了提案。
潘碧灵委员介绍,近年来,我国确诊心理疾病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和“低龄化”态势。《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发病群体占比三成多。青少年心理健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随着《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的深入实施,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心理健康服务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强化的短板”。潘碧灵委员说。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脱节
潘碧灵委员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管理体制不畅。对于中小学来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短时间难以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足。对于高校来说,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以及学生焦虑、强迫、依赖等因素,高校教师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仍然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堵”,较少能够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疏”,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有时恰恰缺失于中小学阶段。制度层面的不连贯与不完整,使得大学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脱节,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隔离状态,未能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
第二,课程体系重复。由于缺少规范、标准的操作规程和统编教材,心理实践工作困难重重。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仍围绕学习状态、人际关系、情绪调整等展开。这些问题本应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阶段被解决,因中小学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所以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需补缺。
第三,师资力量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尤其是中小学,很多学校由兼职教师开展工作。由于兼职教师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专业心理咨询技能,无法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疏解。
第四,心理档案缺失。调研发现,许多中小学仍未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部分学校虽建立了心理档案,但因档案建设的标准不统一,心理档案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难以实现心理疏导或心理干预的及时性、延续性。
潘碧灵委员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贯通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此,潘碧灵委员建议。首先,需以体制建设为基础,实现教育贯通。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教育卫健等行政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目标、方案、评价等内容达成决策一体化,建立科学、统一、有序的体制机制,从而打通、融合、推进各学段间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教材联通。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要充分认识整体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通过多渠道调研、分析、论证、试行等形式来确定各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建设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操作规范的标准、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
再次,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促进师资融通。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要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共同职责,促进各学段师资融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深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研究提升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效方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了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心理技术,精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掌握心理咨询的高效技术,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双方互相交流、相互合作,互为支撑共同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
最后,需以档案建设为基本,确保信息畅通。心理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衔接和持续开展,对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档案建设要注意把握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教育性、保密性原则,保证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联动性。(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