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一个牵动着无数人心的词语。四月,中信出版社推出新书《校园欺凌》,这本书的作者是号称“校园欺凌研究之父”的奥维尤斯。校园欺凌已进入社会舆论视野多年,其发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又能做点什么?记者梳理书中重要观点,并约请中学心理老师,进行解读。
揭开沉默噩梦的真相:
一本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指南
1982年,三个挪威男孩因不堪校园欺凌相继自杀,这一事件引发了挪威政府的关注,政府委托著名心理学家丹·奥维尤斯围绕这一事件展开问题调研。奥维尤斯调研后的数据结论触目惊心,他提出并定义了一个新的词汇:校园欺凌。奥维尤斯终身投入了校园欺凌的研究和干预,持续了近40余年,直到他2020年去世,他也被誉为“校园欺凌研究之父”。
今年四月,中信出版社推出新书《校园欺凌》,详细介绍了奥维尤斯教授在1983年至1992年10年间所开展的有关欺凌的调查和干预项目,调查样本包括了挪威同一年龄段近四分之一的学生。
到底什么是校园欺凌?本书给出了定义与阐释——当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受到一个或多个学生的消极行为对待时,他就是被欺凌了。
奥维尤斯还在书中提供了校园欺凌者、被欺凌者的识别指南。一个受欺凌者如何从被一两个人欺凌演变成被全班孤立?奥维尤斯在研究男生欺凌问题形成过程中认为,如果班级中存在一个“焦虑、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果断、不敢攻击,而且通常体力较弱”的人,很有可能会成为有潜在欺凌倾向男生的“理想目标”,这类人的无助、焦虑和眼泪会给潜在欺凌者明显的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感觉,欺凌者通常会希望更多人加入自己的阵营,而受欺凌者则会沦为班级中的安全攻击对象,受欺凌者被孤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为什么会有“具有欺凌倾向”孩子的出现,这些有攻击性的儿童是如何形成的?奥维尤斯在对男生欺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四个重要因素,第一因素是父母,尤其是养育者对孩子的基本态度,缺乏热情和参与的消极态度可能会增加孩子好斗的可能性。第二因素是主要养育者对儿童的纵容和对攻击性行为的容许程度,以上两点可以发现童年缺少爱和关怀并被给予太多“自由”是导致儿童确立攻击性反应模式的因素。第三因素是父母使用权力专断的教养方法,比如进行体罚,最后一点是儿童本身的性格,性格活跃的儿童会比安静的儿童更容易成为有攻击性的年轻人,不过性格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第一因素、第二因素大。
在这本关于“校园欺凌”研究的奠基之作中,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年人的意识与参与,决定着校园欺凌时间的走向。影响因素+识别指南+干预方案;建立科学认知,掌握有效方法,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孩子。
开了“金手指”般的“复仇”只存于爽剧当中
校园欺凌造成的心理伤害无法被轻易抹去
以对欺凌者“一报还一报”复仇题材的影视剧有不少,从热门“爽剧”《黑暗荣耀》到高分电影《告白》,受害者们选择了复仇,欺凌者们最终受到惩罚,而在现实中,受害者们能像开了“金手指”一般的复仇几乎是不存在的。
“沉默的受害者”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遭遇欺凌后,有相当数量的受欺凌者会选择沉默甚至是掩盖自己受到欺凌的情况,这也导致了当欺凌事件曝光时,会有人惊讶于欺凌的发生,甚至认为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天天在一起应该是玩得不错的朋友,怎么会有欺凌呢?
无数校园欺凌的“沉默的受害者”在离开了校园后也会将这段往事深埋在心底,但是校园欺凌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无法被轻易抹去的。当学生遭遇校园欺凌,沉默不能解决问题。
“学会寻求帮助,一定要告诉家长,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六合高级中学心理老师周爱珍表示,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如果遭遇了校园欺凌,首先要牢记在心的是人身安全永远在第一位,“可以试着用警示性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是不要去激怒对方。”如果欺凌者难以被呵退,学生应当及时选择求救,“可以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向路人呼救求助。”
当然,对于学生们来说,防范于未然也是很有必要的,周爱珍认为,学生平日里应该注意不要携带过多财物也不要显露自己的财物,在厕所、楼道拐角、学校附近的巷子等地尽量结伴而行,与人友好,注意锻炼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学生们在避免成为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同时也不应成为校园欺凌的帮凶,“一方面不能做欺凌者,另一方也不能做附和者或者冷眼旁观,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如果发现校园欺凌发生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能做什么?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丹·奥维尤斯定义“校园欺凌”到今天,校园欺凌一直存在于世界各国各个学龄阶段的校园中,在平静的校园生活中酝酿出一场又一场风暴,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成年人能做什么?周爱珍从学校、家长等几个层面给出了建议。
在学校层面,首先要做到的是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这是反校园欺凌的重点工作。”学校应当做到完善反欺凌制度,强调见者汇报的原则,建立积极的校园文化,积极化解矛盾,提升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预防应对的能力,建立可信赖的校园暴力和欺凌上报系统。积极关注校园欺凌高发时段和区域,多注意,多监督,早发现,早控制。“当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时,建议采用校园安全七步走模式。”
该模式分为七个步骤,设立小组长观察组员,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不能解决时汇报班长,班长不能解决汇报班主任,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并通知当事人家长配合解决,不能解决时与校安全办、专职心理教师、家长通力合作解决,相关部门协助解决问题,形成校园闭环管理,必要时汇报教育局协助解决,最后一步是申请法律援助。“班主任、导师要具备一定的学生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和心理抚慰、支持、疏导能力,并对自己导师组的学生及时谈心,了解学生情况。”
面对欺凌人和被人欺凌的孩子,周爱珍认为对于受害者要以救助为主,对于加害者应当施以适度惩戒,“学校要快速反应,低调弥补,从受害者角度出发,多关注受害孩子、家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并提供心理支持,鼓励被欺凌者勇敢说‘不’,提升被欺凌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自尊,提升有效应对欺凌的技巧。对于欺凌者,明确欺凌行为是违法行为,解释欺凌是一种无能的行为,帮助其建立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
对于做家长的,周爱珍给出了三个层面的建议:第一是家长要教育孩子识别校园欺凌。第二是教育孩子正确的应对校园欺凌,“平时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变化保持足够的敏感,并能及时沟通,解答孩子心中困惑,成为孩子可以信任的人。当孩子遇到问题能主动和您沟通时,就可以防范于未然。”第三是家长要及时发现自己孩子可能遭遇校园欺凌,“比如孩子出现突然不愿意上学,无端的情绪变化,或者抱怨同学针对他,身上出现伤痕,行为异常,睡眠出现问题,如厕习惯改变,个人物品经常损坏丢失等等情况时,都是孩子可能遭遇校园欺凌的表现。”
周爱珍表示,“如果察觉到孩子可能遭遇校园欺凌,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要与孩子共情,先别追问太多细节,家长要宽容对待孩子,以免对处于应激状态下的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如果孩子坦白了自己遭遇欺凌的事实,家长可以给予孩子肯定,“很感谢他有勇气告诉你这件事,同时向他说明,只有他愿意谈到这个事情,爸妈才有机会可以帮助他。比较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气告诉我这些,尽管这么艰难,你却依然愿意告诉我,谢谢你的信任。”(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