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报名网
Vocational Education www.ctpx.org.cn

健康中国--确实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发表时间:2022-02-08  浏览次数:1173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背景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5岁以内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强迫症、抑郁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依恋障碍、睡眠障碍及饮食障碍等9个方面;18岁以内的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增加,此外还有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双相情感障碍等,表现的外显行为则是厌学、逃学,“逆反”,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不愿意与朋友相处,严重者出现自杀行为。

有研究显示,焦虑与抑郁等情绪障碍最为常见,我国青少年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6%~30%,而抑郁症状检出率平均为15.4%。抑郁症最早在儿童期即可发病,且当前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抑郁症与成年人的症状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常常不是表现为情绪低落,而是表现为情绪暴躁。随着青春期发育,青少年抑郁问题显著增加,疫情期间上述问题更加突出。

我国中学生自杀想法(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平均为17.7%。除自杀行为以外,青少年期值得关注的常见行为问题包括攻击行为、违纪行为、物质滥用、网络成瘾等,长期存在且程度严重的攻击行为有可能发展为犯罪。

总体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且呈增长趋势。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凸显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例如,2017年中、美、日、韩四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水平高于其他国家。更需关注的是,多方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心理学家曾对20年来的研究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就诊率也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导致个人痛苦、家庭负担,也会对社会和经济层面产生不良影响。”
原因

中国儿童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

近年来,中国未成年人自杀或者“准”自杀行为逐年增多。那么中国儿童自杀状况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了呢?下列选自中国官方公开报导的一组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1、自杀是中国第五大死因(1995-1999),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近3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四分之一人口数。除了自杀成功者,每年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有研究者据此分析,实际自杀数往往比公布的自杀数高3~5倍,由此推算,中国自杀人数可能达每年60万人以上。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10万分之10,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每天约有685名中国人自杀。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人数的1/4。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并有8人自杀未遂。自杀者平均年龄32岁。

2、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报导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出25%;二是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全球每100个自杀死亡的女性当中,有55.8人是中国人。

3、自杀是中国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2% (1988年)。而且这个年龄段自杀人数还呈现上升趋势。如果以60万人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人以上。同时,中国每年大约有十三点五万未成年的孩子经历母亲或父亲死于自杀的伤痛。

4、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画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另外一项调查发现将近1/3的在校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在9-24/10万之间,即自杀死亡已占至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61.38%。

5、中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進行疏导;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6、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其次为早恋(22.7%),父母离异(13.6%)。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在自杀方式上,选择口服药物的占了绝对多数,达95.5%。

7、其他非正常死亡资料

根据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2003-2004)》,意外伤害成为目前中国14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中国每年至少有1千万儿童受到各种形式的意外伤害,10万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40万儿童因意外伤害致残。溺水、交通事故、跌落、动物损伤、烧烫伤是造成儿童意外伤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策

(一)心理健康宣教行动。各类媒体要对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学校教师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身心同健康”意识,掌握应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各级教育、卫生健康部门指导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有条件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家长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倡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二)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会同教育等部门,倡导实施“心理滋养1000天”行动,共同营造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社会环境,重点关注孕产妇、2岁以内婴幼儿及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开展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学校、村(居)委会、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机构和组织要密切关注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建立完善教师或家长暴力行为、学生欺凌行为、儿童青少年受虐待问题的举报渠道,发现相关问题或可疑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注重保护儿童青少年隐私。村(居)委会、妇联依托“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引导家长传承良好家风,关注自身和子女心理健康,依法履行监护责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子女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新闻出版、网信、广播电视等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清理网上与儿童青少年有关的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重点清查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教育类APP等,打击网络赌博、血腥暴力、色情低俗等网站和APP,为儿童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即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积极安排学生到有关单位观摩体验。组织开展“绿书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绿色阅读、文明上网,自觉远离和抵制有害出版物和信息。教育部门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督促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积极导向将结果反馈学生家长。

(四)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学校要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必要时开展心理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开展家庭关爱教育、辅助成长。对一般不良行为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和批评教育。对疑似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要指导家长陪同学生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对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应当协助家庭和相关部门做好心理服务,建立健全病情稳定患者复学机制。普通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招收能够接受普通教育的精神障碍儿童入学。

(五)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学前教育机构、中小学结合家长会等活动,每年对学生家长开展至少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大精神科医师培养培训力度,探索开展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专科医师培训。已建有热线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及12320公共卫生热线、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等,要对工作人员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保障提供专业化服务,并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媒体精神卫生相关新闻事件报道的指导和规范。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重视各类突发事件中受影响儿童青少年人群的应急心理援助,针对儿童青少年特点制定完善相关方案,有效开展心理抚慰、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行动。各级各类学校要设立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辅导室等),或通过培训校医、引入心理学专业教师、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并加大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配置力度。高等学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并切实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托育机构要配备经过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的保育人员,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有条件的学校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增强同伴支持。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活动阵地,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民政、文明办、卫生健康、共青团等部门发挥协调职能,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站等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引导专业社工、志愿者面向社区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文明办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规范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

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培育引导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康复训练机构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规范化、专业化服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推动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鼓励有条件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儿童青少年门诊和住院诊疗服务。建立学校、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向医疗卫生机构的转介通道。

综上所述,从顶层架构来看,应当成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联合办公室或工作小组,有专门机构负责统筹,从上至下,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形成合力。“一分预防胜过十二分治疗”——就像儿童疫苗接种可以预防疾病一样,心理健康的工作也需要关口前移,让社会逐渐提高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的重视,从而加大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号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报名咨询15971453818/微信同号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报名指南  |  资料下载   在线报名 |   服务时间:08:00-17:30 (周一至周六)

版权所有©中都教育 Copyright © 2019, 邮箱:kaoshiban@126.com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镜像网站 否则必追究其法律责任 鄂ICP备19017669号-1 鄂公网安备420104020016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