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海淀区2023-2024学年度学生心理测评工作布置会召开。会议结合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的框架内容、预期目标和《海淀区中小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操作手册》,说明了测评组织、实施方式,强调了测评的规范性和保密性,提示学校,在家长知情同意下,按时完成学生心理测评工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关注重点转移到了精神层面,不仅成年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关注。海淀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载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目前,海淀区已经持续开展了4年中小学生心理测评工作,在机制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干预、心理专业诊疗等方面作部署,积累了丰富的测评指标选取、测评过程组织、测评结果分析与应用经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各学校将进一步完善预防性、发展性教育,精细辅导干预,协同优化育人环境,完善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科学识别、实时预警和妥善应对是做好心理工作的关键。”区教委副主任赵霞介绍,各学校摒弃原有的“救火式”的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方式,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提升学生心理素养,降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机率。同时,高度重视心理测评工作,将其作为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的重要环节,借用心理副校长等专业力量对测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应用,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预警群体台账,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筛查出的重点学生心理干预工作。
“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能只靠心理老师或学校来保障,而是需要搭建心理支持‘立交桥’。这个立交桥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资源构建的,”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说,“我们要联合各方面力量,共同为学生服务:在学校要联合全体教师,特别是离学生最近的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的力量;在校外要借助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力量,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支持环境。心理测评起到的是心理‘体检’的作用,让学校、家庭和学生都习惯定期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寻求不同层次的资源,维护学生心理发展。”
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深化区校协同机制、专业资源供给,整合医院、高校、研究所的专业力量,协同联动、增强合力,从重点反馈、快速反应干预、协同预防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深入指导,逐步完善区域中小学生心理服务体系,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质量。 (来源北京海淀)